LINE生活-多納藝術華山館《老地方》周政緯個展 以寫實的溫度凝視日常的真實台北(12.03.2022)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12月06日18:31 • 發布於 12月03日00:00 • 林侑澂
多納藝術華山館《老地方》周政緯個展 以寫實的溫度凝視日常的真實台北
台北市的大安區,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首都之中一個高所得、高消費的區域。而對於畫者周政緯而言,大安區的永康街、青田街周圍,是個從小生活到大、具有溫度的生活圈。對於這個熟悉的環境,周政緯以情感充沛的視點,嚴謹地描繪出一層又一層的生命體悟。在2022年與多納藝術合作,在華山館空間發表了《老地方》個展。
周政緯,《多納華山 Donna Art Huashan》,炭、石墨、水彩,53 x 72.5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做為一位畫者,大學畢業後的周政緯,負笈西班牙求學、生活了八年半。專注於西方寫實繪畫、歐洲古典美學的修習。在西班牙的美學傳承中,藝術創作與在地文化的緊密扣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西班牙畫者的作品,無論是形式與內容,經常都能夠明確感受到源於生活的真實感。
在這樣的訓練學習之下,回國後(2013)的周政緯很自然地開始面對身分定位、歸屬感的自省。面對熟悉又離開多年的生活圈,「自身所學該如何與老地方對話?」成為了周政緯一個需要梳理的課題。
周政緯,《六點的臺北城 Taipei City at Six》,炭、石墨、水彩,53 x 72.5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面對著身分定位的思辨,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影響了周政緯想要重新認識台灣的思路。於是從環島旅行開始,周政緯嘗試著重新找尋與這座島嶼的連結。也在旅行了一圈之後,周政緯意識到自身的情感還是聚焦於台北市區。也認識到「描繪熟悉的題材」才是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在回到台北整理畫室的過程中,周政緯也漸漸找回了在這裡生活的連結感。一點點的將在西班牙所見所學,與台北的日常銜接、轉換為作品,作畫的過程也成為了探詢身分認同的過程。
周政緯,《二馬食飲 Erma Worker》,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受到西班牙寫實巨匠-安東尼奧 羅培茲 Antonio Lopez-Garcia(1936-)的啟發甚深,周政緯也試著將其創作邏輯與自己的經驗相互印證。身為一位從現代到當代的繪畫指標,安東尼奧所代表、傳承的歐洲寫實主義,高度奠基於眼和手的寫生。與1960年代興起的照相寫實主義,從攝影、投影為基礎的作畫方式不同。安東尼奧的繪畫方式,擅長以透視學和色彩學再現人眼的感知,非常重視視覺現實與精神真實的協調。將高度理性的繪畫知識做為方法,在長時間的觀察後進行描繪。幾乎猶如苦行僧一般,反覆地在測量與修正中地鋪陳畫面。
周政緯,《中山北路國賓飯店 Ambassador on Zongshan North Road》,炭、石墨、水彩,45 x 100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越是依循著安東尼奧的繪畫方法,周政緯越是對其感到著迷。當周政緯將身心投入長時間的寫實堆疊時,感受到的是一份唯有畫者能夠體會的沉潛狀態。然而周政緯很大一部分的取材,寫景的範圍會是較大的空間或建築。這樣的構圖,要完全複製安東尼奧的繪畫方式會面臨非常多的挑戰。如果再要考慮到從半山腰眺望台北市的構圖,甚至有點不現實。於是身處當代的周政緯,在承襲了西班牙的寫實精神下,也使用了部分的攝影作為創作的參考。
周政緯,《已完成的大巨蛋 Completed Dome》,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然而即使周政緯的取材使用攝影輔助,但構圖作畫的過程依舊回歸到透視學的製圖概念。攝影取材後,周政緯會先以傳統的測量方法,初步地製作草稿和底色。接著再製作格線進行輔助,以格放法一格一格校對、不斷修正讓結構趨於精準。無論以硬筆、水彩或油畫創作,描繪的過程中自然會抹去格線的痕跡。而周政緯會在某些作品完成後重新勾勒格線,在進行檢查的同時,也讓作品保留更多的作畫過程。隨著生活型態的轉換,周政緯從歐洲學院寫實的底蘊出發,借用了一部分的當代技術進行創作。勤勤懇懇地在筆觸之間,體現出非常高的繪畫性。@P
周政緯,《華山1914 Huashan 1914》,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寫實繪畫對於周政緯,是一種入古出新的自我印證。在處理畫面的過程裡,腦中往往只會有想把畫面處理好的念頭。不斷面對著結構和色彩等等的技術問題,驅使著畫者持續進一步地自我要求。當構圖的結構確立,接下來就是不斷的增減修改,這個階段往往是非常辛苦的。格放法的實踐,有時候甚至像是在處理數學問題。但周政緯認為,這個辛苦的過程是必要的。也唯有在此階段完成後,才能夠進一步思考情感層次的課題。真正讓精神層次進入畫面,對於周政緯來說往往是繪畫後期階段的工作。或者是說,當周政緯在確認了透視、色彩、明暗的過程,並沒有刻意讓情感寄託其中。而是因為專注而忠誠地作畫,讓情感自然地體現在一筆一畫之間。
周政緯,《和平東路舊台電總部二 Former Taiwan Power Comany Headquarter on Heping E. Rd.》,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追求著寫實繪畫的過程中,鉛筆素描一直是周政緯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從國中開始就非常喜歡用鉛筆塗抹,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也依然樂在其中。如今在作品中可見,使用鉛筆作畫對於周政緯而言成為了一種本能、一種身體記憶。鉛筆單純明確的性質,讓作畫的過程被純粹化。也由於需要考量的材質考量較少,使得作畫變成一種更直觀的行為。
周政緯,《清田七六 Qingtian76》,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對於周政緯而言,單色的描繪也是面對新題材、新想法時,最讓人感到安心的切入方式。也適合當下的生活,可以立刻進入創作狀態。從單色到複雜的色彩結構、從直角到弧形、從巷弄一隅到整座城市,是越來越成熟取景的過程,也是一步步挑戰自身繪畫極限的過程。
周政緯,《建國花市 Jianguo Holiday Flower Market》,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將安東尼奧的理論及方法置入在日常之中,周政緯創作每件取材都是環環相扣的必然。《老地方》所聚焦的,是近年周政緯「遊走」在台北這座城市的視覺感受。周政緯在日常中大量拍攝街景,再從中思考哪些素材適合作畫。而當確定了主題後,周政緯一次次反覆前往現場感受其中的細微變化。再帶著種種感知,不斷回到畫室修改作品。經由取捨不同時間、天氣下的現場光影,周政緯將各式各樣的時間取捨、凝結在了一起。以此在畫面中疊加了諸多時間層次,進而呈現出最契合畫者的狀態。@P
周政緯,《2018-19忠孝復興交叉口 2018-19 The Intersection of Zongxiao Road And Fuxing》,油彩、畫布,91 x 72.5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有意思的是,即便尺幅不大,周政緯創作的時間依舊以年來計算。這使得作畫的過程,經常會遇到描繪對象的變化。然而無論是保留原有印象或隨之修改作品,最終都讓作品的時間跨距增加。以作品《2018-19忠孝復興交叉口》為例,周政緯使用相當理性的手法處理這棟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建築物。在作畫的過程中,外牆的廣告看板和招牌陸續更換,位於一樓服飾店如今也改變成了藥妝店。周政緯在畫面中去除了大多數的商標,唯獨留下了服飾點當初的招牌。藉由去除辨識性,讓構圖中容納了更多的時間投射。也藉由保留單一的辨識符號,定調了一個時間的錨點。同時呈現出時間的流動和時間的定格,從多個角度敘述著時間運作的痕跡。
周政緯,《大安區討活人》,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老地方》的取景對象不僅僅是具有象徵性的景致,也常見許多的日常。如《大安區討活人》所描繪的三輪回收車,即是周政緯從小就會在街頭巷尾看見的景象。從事回收的夫婦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其子女也已經就業,其實不太需要繼續勞動。卻或許是因為習慣,依舊一如既往地工作著。周政緯從母親口中聽說了這台回收車的故事後,一方面感到敬佩,一方面也更深入地思考這個在生活周圍存在了非常多年的一部份。
周政緯,《東門西褲店 Dongmen Suit Shop》,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作品《東門西褲店》、《波士頓理髪廳》和《森本家》等等,也都是周政緯生活周圍,一直在記憶中的店家,並且這些店主們大多和家中長輩熟識。他們對於生長於此的周政緯而言,是最有溫度的風景。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景致,經過更迭隨周政緯的生命成長。或許街區日常並不一定具有光鮮亮麗的形象,但對於周政緯而言,他們卻存在了一份真實真切的生活韻味。於是周政緯努力在其中捕捉美感,進而將自身的情感投注其中。
周政緯,《波士頓理髮廳 Boston Barber Shop》,石墨、水彩、碳酸鈣,31.5 x 41 cm,2021。圖/多納藝術提供
隨著城市的改建更新,這些「一直在那裏的風景」似乎有隱隱有種將要消逝的感覺。周政緯希望在老台北消失之前,以一個畫者的身分把畫面留下來。即便更迭不可逆,或許自身的繪畫能夠成為某種存在的證明。
周政緯,《森本家 Mori Honke》,炭、石墨、水彩,31.5 x 41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凝視周政緯的《老地方》,作品之間回歸繪畫初心的氣質是很動人的。事實上描繪寫實、描繪故鄉、描繪時間,描繪的都是藝術家自身的狀態。周政緯所詮釋的,並不是當下的起伏,而是一個無數時間累積出來的自我寫照。包括生理、心理、畫面所呈現的世界,均被被寄託其中。最終在畫裡呈現出自然而樸實無華的真實,反應著不斷梳理自身存在的起承轉合。
周政緯,《從內湖山上看台北 (3) Taipei Landscape from Nehu Mountain》,油彩、畫布,112 x 194 cm,2020。圖/多納藝術提供
畫如其人,周政緯相當真切地體現出了這四字的涵義。展覽中遇見的,是一位畫者從探詢到確信、漸漸坦然的證據。周政緯並不是一個熱衷於求新求變的畫者。或許以觀者的角度,周政緯的繪畫是舊的。但是以畫者的身分,這個作品承載了追尋身心平衡的過程。拿著筆慢慢作畫,對於畫者而言是美好的。會從事教職,一部分也是因為期望可以守住一些繪畫最簡明的價值,甚至為之傳承。這個世界本來就有探險家與守門人,周政緯笑稱自己是個老派的畫者。既然這些價值是好的,為什麼因為有新的事物而放棄呢?
這份美好或許趨近於無聲。卻很可能,是最容易形成人與人共鳴的方式。
周政緯,《自畫像 Self-Portrait》,油彩、畫布,油彩、畫布,41 x 31.5 cm,2021。圖/多納藝術提供
周政緯,《永康街七巷轉角 Ln. 7, Yongkang St. in The Corner》,炭、石墨、水彩,41 x 31.5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周政緯,《安和巷內的101 101 in Anhe Lane》,炭、石墨、水彩,41 x 31.5 cm,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
多納藝術《老地方》周政緯個展 展覽主視覺。圖/多納藝術提供
多納藝術華山館【老地方】周政緯個展
Telling Stories Chou Cheng Wei Solo Exhibition
展期:2022-12-07 ~ 2023-01-08
開幕:2022-12-11下午3點
地點: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 西7-2館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展覽資訊:【老地方周政緯個展】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