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 - 2022 ART SOLO藝之獨秀 將藝術家個展並置 從中觀察藝術產業的走向趨勢 (04.15.2022)

萬眾矚目之下,2022年ART SOLO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ART SOLO)於本周末在台北市花博爭艷館展開。做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畫廊協會)旗下、繼台北藝博之外的另一場展版型藝術博覽會,ART SOLO不僅僅分享了優秀的藝術品和新的藝博會模式,也提供了台灣藝術產業許多可供觀察之處。那麼,「個展X展版X藝博會」將為觀眾們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2022 ART SOLO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觀眾們置身展場,首先關注到的當然是「一間一個展」的策展模式。在此模式下,許多展間都展示出強大的策展企圖。在藝博會的銷售取向之上,更完整地勾勒出了藝術家創作的脈絡與風格,為觀眾們帶來了有別於以往的觀展體驗。也同時為畫廊產業緩解了自家展場檔期固定、曝光需求增加等等的課題。




E13,唐豐藝術中心,林軒毅 Colasa 個展《歡迎光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出身自街頭塗鴉的藝術家林軒毅 Colasa 《歡迎光臨》個展中,完整分享了近年以 COLASA WHOCARES為主題的系列創作。個展對話的層次非常豐富。系列從美商賣場簡明、鮮豔且超大的商標開始發想延伸。借用其企業形象,布置了購物車、布偶熊等等的轉化作品,甚至讓說明標籤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系列的設定,設想COLASA WHOCARES是藝術家自己所擁有的建設公司 / 商標。巧妙結合了預售屋的概念與NFT運算技術生成隨機作品(共1028組),再反向將其繪製成實體畫作。同時展出了以預售屋意象製作,發放 / 收回的著色畫,反覆在虛實之間相互介入。最終將巨大的企業資本力量,與在街頭塗鴉時微小的話語權對照,對於社會的結構與現象進行了別出心裁的再現。




C08,丁丁藝術空間,吉田昭彥 Nikichi Yoshida個展。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來自日本北海道的木雕藝術家吉田昭彥 Nikichi Yoshida在同名個展中與策展人丁春誠合作,用心地分享了相當具有靈性的木雕作品。展場的布置與作品的內容相互呼應,也成為展場中被關注的焦點。空間以日式的大自然氣質為主軸,首先以布幕的方式,形塑了如同日式木造建築的氣氛。TIN TIN STUDIO 策展事務所也特別為了這場個展,訂製了具有旋轉機關的展台。展示時,作品與實體植物輕輕互動,將一小片的森林再現在展場之中。作品取材自生活中的人物和森林中的動物,將兩者結合,創作出動物擬人化的藝術語彙。(藝術家在小樽市外島生活,並開了一家森林咖啡廳,創作深受環境影響。)細觀其間,藝術品聚精會神、閉上眼的和諧神情相當吸引人。例如親吻大地的長頸鹿、抬頭曬太陽的北極熊,細細地將高緯度、自然界、春季的美好生機,直觀而溫潤地呈現在個展之中。




G01,大雋藝術,蔡尉成 個展《常樂》。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雕塑藝術家蔡尉成所發表的個展《常樂》,是本屆展會重要的公共藝術特展。藝術家團隊高度地善用了半開放的展覽空間,將近五年來的創作完整地與觀眾們分享。藝術家長期關注自身與自然相處的經驗,並經常藉由孫悟空的意象進行各種敘事。經常將猴>人>佛的修行過程,和四時萬物、七情六慾的循環相互呼應,體現出了豐沛的生命層次。策展上大大小小的雕塑作品與當季的果樹-樹葡萄(約二十年前引進台灣,富含花青樹的水果)相互交錯。甚至有隱藏在綠植間的小型作品,提供了觀眾活潑而驚喜的遊戲感。在模擬山林原野的環境之間,營造了清新的生機、讓春季的綠意和作品對話。進一步地讓展覽不僅是條列式的放置,也同樣能有身歷其境、舒適的呼吸感。


E02,藝星藝術中心,盧俊翰個展。將自然風景轉換為多彩的塊面,讓風景入畫成為一種歡快的遊戲、一場困難而美麗的爵士樂。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喜愛藝術的觀眾到畫廊從業者們,關心藝術的人們從ART SOLO的籌備期開始,就密切而審慎地觀察各階段的動態。就已公開發佈的訊息統計,2022年台灣將會有超過12場的藝術博覽會在各地舉行。這其中不乏多場是首屆、第二屆或重啟的活動,於是藝博會、畫廊和觀眾三方,形成了複雜的「相互選擇」關係。來自海外的藝博會品牌今年也再次投入競爭,很直接地延伸出「引進海外藏家VS稀釋台灣藏家」的產業問題。畢竟時間、經歷和資源不會是無限的,此情此景對於展示方或參觀方都會是不小的挑戰。於是乎,「展出內容是否重疊?」和「藝術品的需求是否擴增?」就成為了持續被討論的兩項指標。


D01,多納藝術,印德拉.多迪 Indra DODI個展。以圖字並茂的方式呈現出童年印象,也呈現出了誠實真摯的創造力。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ART SOLO為了避開藝博會形式的同質性,在策略上一開始就以個展的原則邀請藝術家團隊進場策展。並且以制式的白盒子形式(統一尺寸、不提供客製化的油漆或隔間選項),讓各團隊在相同的條件下展示自身的實力。或許觀展體驗上,尚無法與畫廊自身空間的策展同等。但這樣子的模式,能夠塑造出舒適度更高的觀展體驗。許多個展甚至是以階段回顧展的方式,同時呈現出二到三種種系列階段的相互關係。使得觀眾們能夠以更完整的方式,清晰地感受藝術家與藝術品的發展脈絡。


D01,尊彩藝術中心,阿推個展。從漫畫世界的超現實視點出發,透過多種表現媒材分享了「超人巴力入」的反空間冒險。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設定上,ART SOLO選擇了更注意觀展角度與感受的展覽形式。在許多的個展之中,都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團隊關於原創性與獨特性的策展追求。這樣的條件設定,對於藝術家和策展團隊都會是更高的挑戰。也驅使著各個展間,都自然顯現出更具有感受與記憶價值的個展。當藝術家的創作軌跡完整而專注地被展現,觀賞展覽的節奏會自然被放慢。最終,觀展舒適度和脈絡完整性提供了觀眾們新的體驗,為ART SOLO奠定了相當特殊的優勢。


D11,晴山藝術中心,劉棟個展。透過繽紛而做工細膩的纖維藝術,在隨機中嚴謹組構。體現出生機盎然的動物百態與自然景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當代幾乎各種產業都面臨著迅速的變化,新的課題不斷出現。如同台北市的美術館園區計畫,全國各地都已經進入新階段的美術館時代。公私立的美術機構,發表的展覽規格不斷提高。自從海外的藝博會品牌進入台灣,觀眾們也更直接地接觸到了全球範疇中的藝術品。在生活美學越來越進化的今日,自然也誕生了更大的收藏需求。這讓「藝術品的供需」成為藝術界越來越關注的提問。


D14,阿波羅畫廊,黃法誠個展。關注於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共生與矛盾,並將防疫生活中的共同記憶轉換為氛圍靜謐的畫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若以近年的趨勢觀察,需求穩定提升是肯定的。尤其二代藏家和新進藏家紛紛在度過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後,展示出了旺盛的興趣與實力。這一群新世代的藝術愛好者們,成長於訊息取得迅速、自由自主的時空背景。當美學更加多元並普及,藏家們有更多條件去辨別、瞭解自身的喜好。從喜好藝術到收藏藝術,藏家們更願意做功課、提高素養。這一群藏家對於藝術品喜好的判斷更加有主見,各種新舊類型的接受度也更廣。如今能發現陌生藏家在進場之前,經常就已經對於展覽有相當的瞭解的情況。而當做出判斷後,往往也更加「勇於出手」。


A08,首都藝術中心,劉漢文個展。將寫實與具有設計感的兩種動物肖像並列,呈現出藝術家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美學體悟。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面對種種趨勢,台灣藝術界正在不斷的摸索中,積極地群找新的可能。正面迎上瞬息萬變的藝術潮流,ART SOLO 以最直接的方式提出觀點:「辦好展覽」。雖然在肺炎疫情下許多的跨國活動都必須暫緩。但回歸到藝術品的本質,「將個展並列」的回應方式或許是最實際的做法。當66位全力以赴的藝術家一起投入、一次性呈現大量的個展時,個展之間的競合關係顯得更加明顯。這樣的氣氛會是考驗,也更加激發出了藝術家團隊在策展專業上的潛力。而當展覽辦好,許多的課題也自然能夠迎刃而解。


A08,國璽藝術,林國瑋個展。在動物與人類的互相擬化之間。以「穿戴」的概念,反映著時刻扮演不同角色的你我。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這生活節奏快速的今日,有時候「在假日進入畫廊觀展」成為了忙碌中的奢侈。ART SOLO 在同一個場域中邀請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家,提供了相對無壓力的個展大集結,對於藝術愛好者們自然是值得期待的發展。綜觀展場之中,可以稍微觀察到水墨、抽象作品略少,動物、風景、反映疫情的作品較多。許多青年藝術家則是展現出探索精神,試著將作品與NFT技術連結。畫廊在ART SOLO 中的選件策略,或許可以做為之後趨勢觀察的起點。即便本屆的重啟遇到了肺炎疫情,尚有許多面向能夠進步。但展場中依舊可以感受到藝術家、畫廊團隊積蓄的底蘊及活力。隨著一屆一屆的修正、進步、累積,相信在不遠的未來,ART SOLO 模式也將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藝術世界的關鍵指標。


2022 ART SOLO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 開幕活動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