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薦 - 繪畫丨游依珊 Yu IShan 作品 (09.09.2020)
游依珊
學歷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
經歷
2014,作品獲藝術銀行購藏
2013,《台南新藝獎》,臺灣台南
2012,《傑出創作獎》,臺灣藝術大學
2011,作品《囈想2011-1》《囈想2011-2》獲臺灣藝術大學《大藝獎》西畫創作類首獎
2009,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展覽類》藝文補助,臺灣臺北
2007,作品《紅兔》《白兔》《藍兔》獲《臺灣美術新貌展》平面創作獎,臺灣台中
「漂浮Drifting」游依珊個展 「多納藝術」臺灣臺北 2020
從飛行到虛擬的道路
從2007年以來的創作道路,游依珊以塗繪的手法開始了「飛行」系列,至今仍以專業藝術創作者的身份持續不墜。從2007年塗繪出發的「飛行」系列,是生成於一個結合於現實生存的原生性探索,將自身想像結合于一種原生性強烈的藝術技巧上,當中的美學是以塗繪作用中的身體作為介質,將日常生活的文本帶入一種藝術或是文學性的想像中。因此我們可以說此階段的作品主要是由身體出發的感受性。
飛行2009-1,油性蠟筆/紙,140×190cm,2009
從游依珊2014至今的作品「漂浮」系列中,可以觀察到創作者對於創作當中的想像來源發生了轉移。自2015年開始,藝術家游依珊以「漂浮」作為主軸,將自身對於時空感知視覺化,以一層層轉喻的抽象繪畫手法,在作品中呈現具備文學性、詩意的精神場域,記錄了一段段對於「精神烏托邦」的感知與紀錄。
漂浮2015-9,壓克力,油彩,麻布95×95cm,2015
漂浮2016-6,油彩,麻布,65×80cm,2016
「崩壞的載體」游依珊個展 屏東美術館 2016
「漂浮」是虛擬的繪畫表現
「漂浮」系列拋棄了自然界和物質世界的關聯,不指涉任何形象,並盡可能地摒除目的性,使得無論畫面中元素多寡,都能顯出一種不沾不染的意識抒發氛圍.。然而創作者提出何以摒除生活物質形象而朝向一種無以名狀的世界?
事實上,關於「漂浮」的概念在超現實主義中瑪格麗特(René Magritte) 、達利(Salvador Dali)那裡已經成為敘事存在的中心。那麼在此,游依珊又何需在藝術的範疇上重新提出此概念,以此又較傳統的「漂浮」概念超越或展現了什麼不同的內涵?我們知道超現實主義是上一個世紀對於人類理性意識超越的一項重要的人文理論發現,它的方式是經由人類普遍的潛意識去超越日常經驗意識的可能。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一個以創造力為核心的表現性理論。同樣是經由漂浮表現一些概念,游依珊作品中先是排除了經驗世界的任何指涉物,去顯現我們面臨的漂浮感,所以它所顯現出的意涵自然不會是處於經驗潛意識下某種主體意識後的潛在自我意識。然而如果一個漂浮感不由潛在的自我意識的產生(以夢境方式或是違逆經驗世界的方式)來看待,那麼還有什麼其它的方式可以表達漂浮?對於同一個概念的意涵轉換,漂浮系列掌握了一個從知識論(epistemology)角度上,現代與後現代的觀念轉換而構成了她對於「漂浮」概念的內涵顯現於她的藝術當中,而有了與傳統超現實主義不同的意義。
漂浮2016-7,油彩,麻布,116.5×91cm,2016
漂浮2017-5,油彩,麻布,65×80cm,2017
「夢的漂浮」游依珊個展 凯基银行中山分行 多纳艺术 2020
「漂浮」系列中的超驗性真實
「漂浮」系列是以一種虛擬表達的方式,透過繪畫呈顯出超驗性的真實,並且強調繪畫中被虛擬出的逼真和被虛擬出的物質性,為了讓個人的超驗性視覺化,游依珊借由感知與想像力,將這些類似顯微鏡下被放大的物質,切斷的與外界外在世界的牽連,單純的將對於當代時空的感受力具象化,塑造出游依珊心目中被虛擬的逼真,而這些應當是在顯微世界才會發生的性質,成為另一種被虛擬的肉身精神,而這種精神依託方式也恰恰呼應了網路時代的美學特徵。
漂浮2017-6,油彩,麻布,120×104cm,2017
漂浮2017-11,油彩,麻布,165×200cm,2017
漂浮2017-13,油彩,麻布,164×190cm,2017
迷幻與真實的界限
源於正統的學院訓練,游依珊對於繪畫媒材的使用累積了多年的心得.經過反復的時間,漂浮系列所承載的並不是某種複雜的繪畫技術,而是更加關注油畫才獨有的迷幻感,善用色粉與油料的交迭渲染,鋪陳出視覺的新意。透過迷幻感的運用,將突破思想自由的無形傳達給我們身處的有形世界。
這個迷幻感在游依珊的作品中並不是單純的脫離現實,而是對於現實的超越。這種超越的性質在她的畫作中除了抽離了現實世界,而去另立了一種虛幻的真實性。這個經由工具時代才能產生的迫近之美,和柏拉圖傳統以來的理念之美有著傳承深化的效果,即使它是虛擬出的美,卻不是模擬日常物質的形象,因為它的虛擬直觀是最接近理想理念型態的美,因而也有了最真實的存在性質。
漂浮2017-15,油彩,麻布,130×162cm,2017
漂浮2018-10,油彩,麻布,65×80cm,2018
後現代古典的當代辯證
游依珊將漂浮系列定位為後現代古典的當代辨證。在全抽象的結構中,自然而然地體現了古典繪畫的素描思維。即使畫面中的物質元素是虛擬迷幻的,卻因為光線感與空間感的運用而顯得真實,讓物質游離在真實與虛幻之間,進一步的呈現出被虛擬的逼真。
漂浮2019-10,油彩,麻布,165×200cm,2019
漂浮2018-7,油彩,麻布,165×200cm,2018
飛行2015-8,油彩,麻布,130×162cm,2015
「虛擬的詩性」游依珊個展 水色藝術工坊 臺灣台南 2017
對於游依珊而言,繪畫創作是情緒抒發及精神寄託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具有神聖性的生命實踐。至今已發展超過五年的「漂浮」系列是一個「多次轉喻」的過程。在虛實、物我、緩急、輕重之間,記錄下了感性自我存在與環境時代社會等等壓力條件下所形成的精神狀態,並且從直觀的虛擬去構築「超越現實著知」的理想烏托邦,遊依珊捕捉了個人化的情感經驗,將之物質逼真及虛擬化,形塑出心目中的烏托邦。
漂浮2020-1,油彩,麻布,130×162cm,2020
個展
2020,「漂浮Drifting」多納藝術,臺灣
2020,「夢的漂浮」凱基銀行中山分行/新莊分行,臺灣
2018,「虛擬的身體」,藝星藝術中心/HTC科技大樓,臺灣
2017,「虛擬的詩性」,水色藝術工坊,台南,臺灣
2017,「崩壞的載體」,屏東美術館,臺灣
2014,「飛行囈恣園」,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臺灣
2014,「漂浮的藝想」,交通大學藝術中心,臺灣
2009,「兔 ‧囈想」,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臺灣
聯展
2019, 「無象」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M50畫廊,上海,中國
2019, 「如空華然」國際抽象藝術邀請展,索美畫廊,上海,中國
2019,「花橋國際藝術展」,桂林市立花橋美術館,貴州,中國
2015,「Contemporary & Modern Art Group Exhibition」, JETH 畫廊, 馬來西亞
2015,「臺北藝術博覽會」,臺北2013,「新加坡當代藝術博覽會」參展,新加坡
2013,「巴爾札克特展」參展,巴黎,法國
2012,「亞洲當代藝術展—2012」參展,港麗酒店,香港
2010,「Young Art Taipei」當代藝術博覽會參展,王朝大酒店,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