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藝術博覽會2019:1206號房 (7.18~7.21.2019)
台中藝術博覽會2019:1206號房 (7.18~7.21.2019)
《線性組合 Linear Combination》
展覽日期
2019年7月19日(五)- 21日(日)
開放時間
中午12:00至晚上7:00(7月21日僅開放至晚上6:00)
預展時間
2019年7月18日(四)下午3:00 - 晚上8:00
展覽地點
台中日月千禧酒店
(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77號)
* 袁慧莉 |
|
* 佐垣慶多 |
|
* 佐久間明日香 |
|
* 吳怡蒨 |
|
* 林瑩真 |
|
* 白雨 |
|
* 盧淳天 |
|
此次台中藝博多納藝術的展覽主題為「線性組合」,4位台灣藝術家、3位日韓藝術家,共7位亞洲不同世代及風格的藝術家作品,呼應大會主題「文化漫步─雕塑維步」,展現多納藝術當代風尚及品味!
呼應台中藝博以雕塑為主題,藝術家佐久間あすか ( SAKUMA Asuka )為東京藝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並在該校任教多年。此次共展出作品「洄( Whirl )」,強調媒材的本質與張力,將報紙層層堆疊、包覆,創造出如流水般的輪廓。其作品讓人想到各式的水波紋,時而緩慢、時而湍急,對單一素材的精準掌握,表現了高超工藝技巧。
日本藝術家佐垣慶多(Sagaki Keita)的作品都會感到訝異,乍看是以鉛筆與墨水在紙上對經典名作進行維妙維肖的臨摹,但細看卻驚奇的發現這些「素描」的灰階、調子、立體感與空間感均是由數以千計疏密不均、大小不一的漫畫角色與圖像拼集組構而成。從形式來看,這種由無數密密麻麻的細節或是元素構成整體的方法,繼承自秀拉(Seurat) 的點描、塞尚(Cézanne)的建構、米羅(Miro)與波洛克(Pollock)的滿佈式構圖、李欽登斯坦(Lichtenstein)的網點,或是克羅斯那些遠看與近看差距甚大的巨大人像,基本上都顛覆了圖與地的關係、造成錯視。在名畫的典雅輪廓與細膩調子之理性框架下,任憑想像力奔騰與流瀉,從中竄出許多可愛、詼諧、奇趣的角色,但也有令人不安的異形與怪物,甚至包括裸女、陽具等大膽的原欲暗示,再次突顯其作品矛盾的特質,以及深沉與複雜的一面。
韓國雕塑家盧淳天( No Sooncheon)以線性材料為主,透過在空間中描繪來表達。在空間中繪製線條需考慮粗細及厚度,與在平面作畫有很大的差異。因觀眾欣賞角度不同,空間中的線條看起來似乎也是平面的。線性雕塑的特性讓我們重新定義了雕塑作品,結合平面及立體創作空間。將作品擺置在不同空間展出,研究作品與不同展示空間所產生的效果。盧淳天的作品大小將會延伸觀眾想像的空間,讓觀眾除了感知到實體空間及作品,也將藉由空間及作品的帶領進而探索心靈,進入更高深的藝術世界,以不規則又帶點童趣的線條,反映出創作者所賦予的生命力及對現實社會反抗的無奈與超越。
台灣藝術家袁慧莉長年發展的山水系列創作,乍看雖然採取了熟悉的水墨形式,事實上她卻一直有意識地去打破傳統中國山水繪畫中慣見的佈局、筆墨與用色,甚至拆解山石的結構,將之磨練成一面折射個人生命起伏與內在情感的鏡子, 映照出時而繽紛多彩,時而幽靜深沉的景象。在她的畫中,山石既是物、也非物, 它的界線是模糊而曖昧的。那混沌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線條與色彩,不但是她個人的最佳寫照,也彷彿延展了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你我所共同面對的文化處境。勢山水系列中,「勢」指的是結構或是運筆的方式, 帶出比較動態的一種表現。勢山水以布為材質比較強調線條, 相較孤山水以宣紙為底的內留白各有不同特色。
吳怡蒨(Wu I-Chien),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並於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電腦繪圖系取得碩士學位。出版過繪本,現階段以風格可愛的插圖最為人所知,大學時曾深受立體派的真實解構思想吸引,以「拼貼」手法進行創作,喜愛這種有脈絡可循、又充滿迷幻的創作方式。後於紐約學習電腦繪圖,開始以滑鼠為創作的工具,卻始終難以忘懷用畫筆恣意在畫布上揮灑的觸感。在她的創作中常常會見到用顏料層層堆疊的筆觸,除了增添表面的層次,同時也是在構築心靈中越深層的畫面。使用的創作媒材多元又貼近大眾生活,可以說是一位具有複合風格的生活藝術家。
林瑩真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作品形式為平面抽象繪畫, 擅用油彩與壓克力彩表現。早期畫作以抽象的色彩為主要創作形式, 直到研究所時,他將草本元素置入畫面中, 以此來隱喻女子的堅韌與生命力。藉由草本植物的描寫, 將的內在轉化為可閱讀的繪畫內容, 追尋的是一種純粹與屬於自我的本質靈光, 以顏色、草本造型、畫面構成等,來呈現她另一個心靈的風貌。作品呈現虛實對應的空間氛圍, 以植物從開花、結果到凋零等生命階段, 象徵生命最原初與純粹的渴望。
白雨作品之創作是長時間觀察個人創作的特性,如水滴穿石般的累積,又如鋼琴調音般單聲調之微調。吾人一向以水石、巨巖自勉:「不可不知流水之力,亦不可隨波逐流。」水石、巨巖乃是從千萬年前便存於世,在我們的短暫生命過程中以當下樣貌呈現,當自身凋零之時也不會消失而繼續存在。水石、巨巖對於自己生命意義是一種姿態的展現,一種樸實而頑強的精神,不再一味崇信巍峨壯麗的巨碑式山水,甚至更多是對於傳統的辯證與提問,進而釐清自己如何逐步認識這個既小又大的世界,露出冷靜而和緩的內斂情感。
多納藝術Donna Art負責人陳如鈊以多年的藝術收藏經歷,從金融達人,跨足藝術圈,為全球藏家設計更完善的收藏窗口及服務,國內許多藝術平面媒體如:典藏雜誌、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焦點藝術雜誌、工商時報等爭相採訪其精準的藝術收藏觀點,加上多年的巡迴演講及藝術投資專欄主筆,結合其獨道的收藏眼光,深深吸引國內外眾多藏家及藝術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