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座談 │ 新世代雕塑家的木材質表現


藝術家座談

新世代雕塑家的木材質表現

流程:

  1. 雕塑材質中,木材的不可取代性。
  2. 木雕在雕塑表現中的意義與現象。
  3. 台灣當下新世代木雕家的存在與展望。
  4. 參展者自述

琢木探形:臺藝大七人木雕聯展 
期間 ▎ 7.24~8.28.2021
時間 ▎上午11:00至下午7:00 (周日公休)
地址 ▎ 多納藝術 (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二段112號7F)
展出藝術家 ▎江慧琳、芝田典子、林芝萱、林芳瑜、姜運威、陳家邦、賀泉融


新世代雕塑家的木材質表現

text/ Leah   

雕刻創作的種類多元,石、銅、木等都是較常見的製作媒材,木材質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與生俱來柔軟卻堅韌的個性,以及其餘各項媒材皆缺乏的,每棵樹獨一無二的年輪,突出木材質的不可取代性。木材質的肌理、氣味是無法透過鏡頭感受到的,藝術創作者除了要兼顧自身的創作外,也要注重如何使觀者了解作品,在藝術性和市場中取得平衡。本次展覽中的藝術家芝田典子即充分利用木材質的特性,異於早前使用石材創作時透過挖掘孔洞來創造光線的空隙,體現「葉隙流光」的意象,使用木材製作本次作品時,以渦輪的形式結合木材獨有的年輪,創造出外型與紋路並行的流暢感。

傳統中式木雕較常見於家具等器材中,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同時兼具實用及觀賞價值,如今隨著時代的演變,木雕領域也轉型成為更著重於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情感描述,也同時顯示新興木雕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提升。藝術家林芳瑜由成長背景出發,對故鄉花蓮的山水有強烈的情懷,將自身知識、信仰、生活經驗體現在這三件作品的創作。豬肉在華夏文明佔有重要的地位,是日常所需,也是神聖的祭祀用品,但現代人對他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林芝萱在大學四年間的創作專注在挖掘自身的故事、思想,畢業後一年間在宜蘭各地大量寫生,因此在本次的作品中加入許多自然元素,以及在當地發生的故事。過去的創作中多使用鮮明色彩,但宜蘭氣候多雨,人為建物在受雨水的沖刷後,洗去了原先的張狂奪目,呈現出更易與他者融合的灰色調,藝術家的創作也受地景影響,退去了顏料最初的鋒芒。就如同台灣,以溫暖的灰階包容各式各地、五顏六色的文化。

江慧琳是水墨出身,平面的水墨創作為在紙上增加色彩,與雕刻遞減的方式相反,但她卻從中體會出異曲同工之精妙處,並將兩者巧妙的融會貫通。本次作品以一系列各式型態的黑貓作為自身想法的代理,透過黑貓的行動、神情體現對社會現象的觀察。

姜運威從小受日本卡漫文化影響,將木雕創作視為紀錄時代、紀錄在事件當下自己最直接的情感反應,是各式私人情感的濃縮,將自身投射為藍色的小怪獸,對社會現象表態。陳家邦透過對昆蟲生態的了解,與現代社會、心靈狀態結合,以甲蟲、螳螂對應自己對生活的體悟,除精細的重現昆蟲旺盛的生命力外,更進一步將人類的情感與之融合,將昆蟲呈現出人類社會的各式狀態。

賀泉融的作品透過復刻兒時的物品,紀錄並重新審視自己。走路鞋是每位小孩最早接觸外面世界的媒介,沒有過多的裝飾以及功能,上面卻擁有人生最初努力的痕跡,是最純粹也最重要的存在;少女情壞是一瞬間的感覺,像是花的一生,只擁有那短暫的盛開期。木材給予足夠的溫度,使藝術家在創作時將豐沛的情感放入作品中,小時候的天真無邪、青春期的少女情壞,將當時最美好、動人的時刻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