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座談 │ 筆下的信仰-談林家弘的創作歷程

多納藝術開春首檔展覽「不完美的完美」,帶來台灣在地藝術家-林家弘,於展覽期間舉行藝術家座談會,特別邀請到藝評家-王焜生,以及收藏家-林錦義,共同與會深度討論,一同探討藝術家創作歷程與背後的創作故事。

主講人:藝評家-王焜生 / 收藏家-林錦義
時間:4/10/2021 (六)14:30-16:00
費用:免費(座位有限)
地點:多納藝術 (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2段112號7樓)

講座提要

藝術家於2007年開始專職創作,原先是以亞洲為據點,一直到2017年開始前往歐洲嘗試不一樣的氛圍,找尋新的刺激。在歐洲的期間無論是街道或是市容,往往都是緬懷過去的榮耀,與想要追尋的不盡相同,因此便決定再次動身前往紐約。果不其然,在紐約這個大熔爐裡面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就像來到了一個小世界,無數的事物同時流轉著,每天都在接受不同的刺激。常常有人批評美國是一個浪費資源的國家,咖啡廳的水龍頭從來不關,而藝術家所碰到的文化衝擊就像那一個不關的水龍頭,持續在流動、變化。

他認為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事物,只有不斷追求趨近完美的自己,包括在選擇出國進修時,藝術家選擇的常駐地點並非觀光景點,而是大城市中被遺忘的角落,將自己置於不確定的環境中,對他而言,才是世界上未經修飾的「真實」。而擁有在各地遊歷的經歷,更加拓展了他的視野,創作題材也由自身的生命歷程擴展至對整體社會、對世界的關注。

在歐洲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16、17歲的貴族子弟會遊歷歐洲各地,為歐洲傳統「壯遊」,透過親自動身見到的事物、文化,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了解過去的文化傳統,看到歷史如何被傳承並加以延伸應用到現世。古语有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透過書本獲得的知識需在親身經歷後方能獲得更全面的體會,但可惜的是,在東方歷史的長河中卻少有力行這句話的人。

成長於男丁眾多的家族,被期許著要成為堅強無懼的男子漢、展現剛毅的一面,要從事令人尊敬的行業、要成為社會中的成功人士,因此,藝術家以女性形象作為自身的投射,希望可以透過畫作不需刻意偽裝、藏匿,真實的表現自己。

「筆下的信仰」張示著藝術家內心深處對於從事這項行業的信念,「成為藝術家」背負著來自家庭的責罵、世俗的眼光,以及對自我能力的懷疑,手中抓緊的不只是畫筆,也是對於現況的不服氣,想爭一口氣的堅持。

男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印象較具攻擊性、主動性,反之,以女性做為發聲媒介,邀請觀者進入畫中,與藝術家共同探討問題。像是電影導演一樣,女孩只是藝術家御用的演員,在畫作中各自演出,但都賦予他們相同的特徵:圓圓的臉及雙眸。畫作的重點並不在於人物的形象及他們的情緒,藝術家刻意抹除多餘的臉部特徵與情緒表達,希望觀者能存有延展性、產生共鳴,專注於藝術家的提問。佔有強烈存在感的雙眸,有別於奈良美智的女孩們控訴世界、反抗社會,在藝術家筆下的眼睛就像一面明鏡,誠實的反映著眼前正在發生的事、反映著眼前的我們。

在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中,他盡量簡化畫中的元素,只呈現重點,如作品《紛擾》想表達與世隔絕,便以耳機作為阻擋;《眼裡的獨特》以粉色頭髮展現人物的標新立異,也因世界上沒有天然的粉紅髮色;《澳大利亞的叢林大火》系列及《承諾未來》等作品,以鼓作為畫布不單只是一個創作形式,鼓可以敲擊的狀態,與觀者在觀看藝術品時希望能與它有更多互動存在異曲同工之妙。

一件藝術品需要同時具有普遍性和獨特性,它需要被大眾理解的同時,也要具備足以展現自己的特點。因此,藝術家創作作品的滿足感在於能觸動自己的作品,把每一件創作當成自己最後一件,盡全力將它詮釋到最理想的狀態,作品最完整的狀態並非鎖在房間裡孤芳自賞,而是被觀者了解、認可,在無數面孔中尋求知音。


不完美的完美:林家弘個展
3/27 ~ 5/08/2021
上午11:00至下午7:00(周二公休)
多納藝術(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二段112號7樓)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