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大林美術館《No Space, Just A Place》異托邦主題展

圖文 / 品牌提供

由Gucci所支持的全新藝術展《No Space, Just A Place》,旨在以多方位的藝術項目呈現首爾豐富的文化景觀與當代藝術生態。

此展覽的策展靈感源於首爾獨立及非主流藝術空間複雜的發展歷史,以及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對「eterotopia異托邦」的思考。展覽嘗試對「other space另一個空間」這一概念作出新的解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讓人們認知彼此及周圍環境。由多個獨立空間組成的鬆散式佈局中貫穿著對「being together同在」這一概念的新探索。每件作品都與此次展覽的主題密切呼應,探究了非主流空間的烏托邦效應,以及由此發展出的全新敘事思路、深化對於異者的理解、探索小眾群體身份等現象。

目前全人類進入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動盪時期,所有人不得不進一步反思自我與環境的關係,並從中探索更為多元化的生存與消費方式。

《No Space, Just A Place》的策劃人是知名的激進美學藝術家Myriam Ben Salah,其設計構思順應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對人類社會的深入思索,包括他專注探究的關鍵主題:刻板印象與性別關係的倫理和美學價值、環境社會教育概念、自我表達的迫切性、人類對自我的永恆認知。展覽中,各種奇特空間的藝術宗旨與展示作品均反映了這些主題。

在藝術界,獨立非主流空間歷來處於地下狀態,蟄伏於街市、閣樓、倉庫以及其他邊緣化場所內,在孤寂與幽暗中獨自生長。與商業化藝廊的「白箱作業White Box」式中立姿態針鋒相對,這些小眾藝術空間主推含有鮮明政治意味與實驗性質的作品,更注重純藝術研討而非市場效應。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此類空間在首爾嶄露頭角,各種質疑、批判藝術生態現狀的項目隨之興起。《No Space, Just A Place》主題展將聚光燈對準這些個性十足的場域,探索其「非主流」特質如何作為一種概念工具,引導受眾自我覺醒、抗拒權威、發掘全新的敘事途徑。

多個獨立藝術空間受邀在大林美術館的三個樓層內布展。Audio Visual Pavilion, Boan1942, d/p, Hapjungjigu, OF, Post Territory Ujeongguk, space illi, Space One, Tastehouse, White Noise均圍繞各自團隊與策展人Salah共同構思的專案主題,其中也包括展出與這些空間支持,或代表的藝術家作品。

在Boan1942中,藝術家Sungsil Ryu的作品格外顯眼。以「人造天堂」概念為探索主題,她的藝術裝置Psychedelic Nature聚焦將人與自然聯繫起來的世俗迷信和虛構敘事。Hapjungjigu則展示了Jun Hyerim的立體畫作,其主題Arcadia的韓文譯名是一個頗有趣味的雙關詞,既代表「理想之地」,又有「夢幻泡影」的意思。在Post Territory Ujeongguk的展品Lunar Real Estate中,藝術家Kang Woohyeok將目光投向月球,希望為首爾及鄰近地區居民解決住房問題。他用頗具想像力的筆調描繪出一幅外太空場景,探索真實與虛構、可能與不可能、現實所有與心中夢想之間的模糊界限。

AVP Route專案彙集了來自Audio Visual Pavilion資料館的作品,針對時空中的運動及變遷觀念提出質疑,另有藝術家Sunho Park的作品,審視人工製品、記憶、消逝的空間,以及地理資訊在地圖上詭異的具象化過程。D/P的焦點是一種絕無僅有的空間、人類永遠無法逃離的場域:身體。在紀錄影像中,編舞師Yunjung Lee的舞蹈Tongue Gymnastics生動地展現了身體、尤其是唇舌的律動,身體變為感知與交際的場合及環境。成立較晚的OF並非單純的藝術鑒賞空間,而是一個集中展示多種都市生存方式的微觀世界。本次,該空間打造出三個私密性不同的展廳,巧妙地調動參觀者的專注度,反思所謂的家庭生活與內外之別。

space illi推出的作品名為Swimming QFWFQ*,其中的展品出自多位女性藝術家之手,她們都希望深入探索那些「習以為常」的概念。經過對概念本身的拆解與重構,觀者視角發生了巨大變化,當代社會中隱藏的裂痕浮現於眼前。Space One的項目I love we love we love I在觀者心中生成一個情感擬像。各種早先的展覽、演出和專案訪談資料構建起一個充滿浪漫情懷和批判精神的空間。Tastehouse的作品Tasteview Daelim Branch探索了所謂的藝術價值及其與商業空間的共生關係。坐落於博物館中的Tastehouse本身是一個商業化風格的「非販售商店」,旨在強調物品的價值與參觀人員的消費者身份。

最後是White Noise的作品Secret of Longevity,通過不斷締結的短期合作關係重塑藝術家身份。例如,藝術合作社Dans ta chamber和藝術家Joohye Moon攜手打造出一款特別裝置,依託於螢幕內外、現實與虛擬之間的互動。

為進一步拓展對話層次並豐富討論內容,多位韓國及國際藝術家受邀參與此次展覽,以放眼可及的未來或奇幻神話為靈感,創作一系列沉浸式裝置作品。Meriem Bennani, Olivia Erlanger, Cécile B. Evans, Kang Seung Lee與Martine Syms的藝術項目以戲謔口吻質疑傳統社會主流話語中的褊狹視角,與Gucci獨樹一幟、相容並蓄的當代願景不謀而合。圍繞流離失所、生物科技、酷兒身分與混合雜化等主題,他們深入探索了敘事與虛構手法的潛力,旨在演繹出更具啟發性的「他者」故事。

Meriem Bennani的視頻裝置Party on the Caps(2018-2019)將鏡頭對準一座名為CAPS的大西洋小島,它是難民與「非法」入境者的流放之地。在Bennani的虛構中,未來移民者在身體與心靈上出現了新的移位現象,致使不同地域、公民階層、年齡與性別群體之間誕生了新的社區。

Cécile B. Evans的裝置What The Heart Wants探索了當代人類生活中的核心現象:人機互動。在未來變為現實的異境中,產生了一場關於「何以為人?」、「電子系統如何界定"人"這種概念」的探討。

Kang Seung Lee的壁紙裝置Covers(QueerArch)取材自QueerArch的收藏作品,從獨特的視角呈現韓國酷兒社群近四十年來的發展歷史與現狀,推崇主流歷史遮掩下的個體敘事。

Olivia Erlanger推出超現實發明Ida, Ida, Ida! 在博物館內開起了一家自動洗衣店,幾乎沒有定位邏輯可言,只是一處用於等候與消磨時間的地點。店裡的美人魚代表一種超越傳統性別範本的嵌合式個體,引發了關於流動性、混合雜化與性別原型的思考。

最後,Martine Syms的視頻裝置Notes on Gesture探索了文化環境對手勢、肢體語言、語言文字的支配力,以及各種手勢和語言作為身份表達手段的效用;從而證明所謂身份只不過是一種主觀構建,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充滿了改變與轉換的可能性。

展覽資訊
No Space, Just a Place: Eterotopia
異托邦主題展

17th April - 12th July 2020
2020年4月17日至7月12日
Daelim Museum, Seoul
首爾大林當代藝術博物館